首页
美育书籍
美术教程
美术常识
世界名画欣赏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> 美术 > 美术常识 > 正文

谈草书的价值和继承与发展问题

一、草书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问题

由于草书长期处在艺术领域中,人们对它的实用价值和它的工具作用表示怀疑。还有人认为,草书规范化强调了形似正书,强调了实用价值,会破坏草书的艺术价值。这是过虑的。草书规范化既增加了实用价值,也增加了艺术价值。现在的问题是,有人对整个书法的实用价值提出了异议,值得研究。

有人说:“书法是抽象造型艺术,从发展趋势看,最终将与实用告别。在新的历史条件成为一种仅供观赏的线性抒发感情的书法,或成为保留汉字符号结构作为支架反映感情运动的艺术。当然最古典的形式也会存在,但即使作为应用,也由于它具审美意义和价值,如把绘画装饰在所堂,雕塑陈列在广场一样。”“书法虽从实用需要发展起来,但随历史推移,其实用性逐渐淡化,并将最后转化为仅供审美的艺术形式”(一九七八年《中国书法》第二册)。有人又说:“今天的书法艺术,进一步摆脱了实用性而得到了纯化”,“过去的书法作为一门艺术,它所受到的来自实用的限制是很多的,是不能以纯粹的审美目光来看待的”,“流行书作还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一般都不涉及真书,更少用规范化的简体字,不愿过多地对书法作实用的考虑,不愿把书法创作与写它混为一谈,从而体现了人们对书法在艺术的纯化有了进一步的自觉”(一九九一年《书法》第四期)。这些观点是说:书法摆脱了实用,才能有纯粹的书法艺术。既然摆脱了实用,不写字了,还算什么书法艺术呢?

摆脱实用的纯粹艺术是没有的。不管什么艺术,都是由实用发展起来的,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相辅相成的、相得益彰的,而实用是第一位的。鲁迅说:“尝闻艺术由来于致用”。普列汉诺夫认为:“实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”。绘画、雕塑、书法都不例外。如敦煌壁画、龙门石刻,是为信仰者祈福服务的,不是纯为审美者而作的。书法也是如此,不是纯为审美而作的。如果一件作品,只有优美飞动的点划但不成字形,人们不认识是写的什么东西,不算书法,也不算书法艺术。这和绘画一样,线条再美,气魄再大,但画虎不像虎,画虎不像虎,画狗不像狗,那不算绘画,也不算绘画艺术,既无实用价值,也无艺术价值。

书法活动首先要把字写好,内容也要好,健康进步,有益有用,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就统一起来了。形式与内容互为条件,结合得越好,它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就越高,如锦上添花。但实用是第一位的。

有人说:“古贴的内容并不健康,但至今人们爱护它保护它”。诚然,语言内容有思想性,随着朝代的变迁,内容要失去实用价值,文字和书法艺术没有阶级性,进步的内容要用它,反动的内容也要用它。但人们对古贴的爱护保存,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它有实用价值。不过它的实用价值已经转变罢了。人们欣赏古贴,不是学它的内容,而是当字贴用,学书法懂书法的人,才爱护它保护它,不学书不懂书法的人,也可能当废纸处理掉。有些古物和名字画,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高,但有高价值收购陈列起来,是为摆阔气。摆阔气也是实用。

文革前,康生在青岛疗养时,曾给当时的市委负责同志写了条幅。康生的字还是不错的,内容也都是革命词句,挂起来是很阔气的。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揪“走资派”时,挂起来不但不算“四旧”,不算修正主义,简直可以起来“护符”“驱鬼”“避邪”的作用。“四人帮”倒台后,康生的问题也揭露出来了,条幅也马上消失不见了,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已经变了。

当前草书存在的问题,主要是实用价值问题。因为不规范,不易识,不好写,不实用。所以不易推广普及,同时也影响它的艺术价值,规范化了,既提高了它的实用价值,也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。

二、草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

有人认为草书规范化,以正书为基础,废除了不实用的和与正书不一致而美观的草书,这与承继书法遗产有矛盾。而强调了形似正书,定了框子,又限制了草书的发展与创新。

关于继承问题。草书规范化是从古书法家的草书遗产中,选出与现行正书一致而又美观的草书,不选那些与正书不一致不实用的草书。并不是另外新造一批草书。这本身既是继承又是发展。至于那些不选用而又美观的草书,仍然是宝贵的草书遗产,仍然存在,书法爱好者会去研究学习它,这与研究篆书隶书同样是必要的,不过不通用不普及而已。

关于发展创新问题。汉字的美否,主要在结体和运笔两个方面。对于结体的发展创新要慎重。文字这个工具,和生产工具不同。生产工具发展变化快。特别是现代,几十年、甚至十几年、几年就要更新换代。越更新效率越高,不更新就要落后。文字则不同,它是人们在不同时间、不同空间、不同的人们思想文化的传递工具,要稳定。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,都是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演变的,而楷书成熟后基本上没有变化。这并不是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特别保守落后,主要是文字这种信息传递载体工具,与生产工具不同,要发展,但也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。如果对文字的结体,你也去不断地发展创新,我也去不断地发展创新,和流行对流行歌曲那样,搞“流行书风”,那就乱了套,文字就不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。越孟(兆页)说过:“盖结字因时而传”这里所说的“时”,不是短时。由篆而隶而真是因时代而传的,但那是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。现在汉语汉字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文字,是世界主要语言文字之一,为了国际化交流,也要求汉字规范化和稳定。

正书要求稳定,草书当然也要求稳定。草书规范化要求正确地继承草书书法,掌握草书结体规律,学习古书法家宝贵的草书遗产,使草书不脱离正书的形质,才能保持草书的稳定。当然,古人并末将草书的结体都设计得完美无缺,不需要发展了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正书要发展,草书也要发展。但草书在结体上,主要是继承和稳定。

书法的发展,主要是运笔方面,是功力问题。正书如此,草书也如此。在结体上,把它安排得匀称平正,布局合理,靠功力;把它写得润遒有力,更靠在运笔上有功力。王羲之《题卫夫人〈笔阵图〉后》说:“令筋脉相连”,“须缓前急后,字体形势,状如龙蛇,相勾连不断,仍须棱侧起伏,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”。主要是说的用笔。李世民说:“今吾临古人书,殊不学其形势,唯在求其骨力,而形势自生耳”。孙过庭说:“心不厌精,手不忘熟,若运用尽于精熟,规矩谙于胸襟,自然容与徘徊,意在笔先,潇洒流落,翰逸神飞”。苏东坡说:“书必有神气骨肉血,五者缺一,不成为书也”。黄庭坚说:“心能转腕,手能转笔,书字便如人意,古人工书无他异,但能运笔耳”。赵孟(兆页)说:“书法以用笔为上,结字亦须用功”。都是强调用笔要精熟有功力。古人讲中锋、藏锋、出锋,是按顿挫,轻重徐疾,转折方圆,向背呼应……等,都是讲的用笔,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,要下苦功夫学习熟练它,继承它。发展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。如果规矩不谙于胸襟,运用不尽于精熟,既不平正,又无险绝,既无骨气,又不润遒,字体“支离破碎”,“粗野丑陋”,“低级庸俗”,甚至令人不识,还要用正书为释文,还能算发展创新吗?

在书法理论界和将继承与发展分割开者,有一种不公正的评论,就是攻击所谓“馆阁体”,把“馆阁体”说得一无是处。说它“规矩端正,柔眉少骨,俗气,无观赏价值,是书法一大退步”。又说:“五四运动后,‘馆阁体’削弱,书法方面有了比较广阔的发展前途,但由于清末旧书法家依然在书法里占着重要地位,书法风格较之清末也无大变化”他们把现在的书风不正,风格不高,也归罪于“馆阁体”的流毒没有肃清。他们还引用王羲之说过:“横平竖直,状如算子,便不是书”作为武器,来攻击“馆阁体”。

什么是“馆阁体”呢?所谓“馆阁体”,就是明清皇开科取士的考卷和翰林院工作者所写的字,必须规矩端正秀丽。当时皇帝所喜爱的书本,是王产之、越孟(兆页)、董其昌的字体。“馆阁体”就是指这一派的书风。实际上是工整的正书。这种书体的实用价值很高。在印刷书、布告、广告,小学课本,都要用它。它是我国汉字体系中为主的书体。怎能学好其他书体呢?

“馆阁体”规矩端正秀丽,是书风的一个方面,有甚么不好?

王羲之说:“夫书字贵平正安稳”。孙过庭说:“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,既知平正,务阜追险绝,复归平正。初谓未及,中则过之,后乃通会。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。规矩端正,是正书的特征,端正并非“状如算子”,要有功力才能做到。秀丽并非柔媚俗气,没有功力也断难做到。个人不愿下苦功,狠练基本功,便抬出这一似是而非的论点。这是攻击“馆阁体”的实质。我看那些攻击“馆阁体”的人,写得都不怎么好。而被指责为“馆阁体”者,写得倒还好。苏东坡说:“书法备于正书,溢而为行草,不能正书,而能行草,犹未尝庄语,而辄放言,无是道也”。黄庭坚说:“欲学草书,须精正书”。攻击“馆阁体”,实际上是反对下苦功夫练正书,不会走而想跑,没有继承而谈发展,无是道也。

总之,整理草书,要注意与正书的渊源关系,要从丰富的草书遗产中,选出与现行正书一致的草书,而不选那些不一致的草书。使之既有实用价值,又有艺术价值。既是继承,又是发展。这样的草书,便于应用推广和普及。这是正确的规范化道路。

分享到:
来源:中国文化产业网  2014-08-15  34864 0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

上海市

重庆市

浙江省

山东省

黑龙江省

江西省

甘肃省

福建省

海南省

宁夏回族自治区
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

Copyright © 2011 chinaschool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

执行单位:中玉之天(北京)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