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章中使用的文字主要是篆书,此外亦有隶、楷书等,但为数不多。篆书包括甲骨文、金文、陶文、石鼓文等统称为大篆。还有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小篆,以及专用以入印的缪篆、鸟虫篆等。篆书入印或许是历史的约定俗成,文字随社会发展而演变,由篆到隶、楷、行草,甚至简化字和拼音字,唯独印章中仍坚持用篆书,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。
笔者以为,篆书具有强烈的形式美和装饰美,其结构对称平衡,形态错落多姿,笔画简洁优美、方圆由之,线条遒劲规整,种种因素都是入印文字的最佳选择;另外篆书是古代文字,较难辨认,也就难仿制,印章用篆书可能也有防伪方面的考虑。以此看来,现代人要学习篆刻先得要学会“识”和“写”篆字,这一番功夫是非下不可的。识篆属于文字学的知识范畴,一般都是从小篆入手,所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责令李斯等人,以秦国文字为基础,吸取六国文字之所长,制定出的一种法定规范文字,小篆的颁布,结束了天下文字混乱的局面。
到汉代,许慎又编出了第一部小篆的字典《说文解字》(也附有部分大篆),更进一步地规范了小篆的字形、字义,给后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。所以,初学者不妨先熟记《说文解字》部首,尤其是常用字的部首,大部分小篆字即可按部首的组合而识得。但是,还要注意,有一部分篆字是特殊情况,不可以按楷书的部首组合法直接去“翻译”,因为文字变迁的历史曲折复杂,尤其是由篆到隶的所谓“隶变”过程更复杂,而由隶到楷变化相对简单,所以对有部分篆字就要在弄清渊源的基础上特别地加以记忆。小篆的基础打扎实了,再去学习大篆就有路可循。
大篆是秦以前的文字,三代以来,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,诸侯国各自为政,文字也各行其是,使得一个字常常有许多变体写法,给初学者增加许多困难。学习和使用大篆关键在学会使用工具书,现在已经有很多出版物,如《甲骨文编》、《金文编》、《金石大字典》、《古籀汇编》、《说文古籀》等,足可帮助我们学习和使用大篆文字。语言和文字的发展总是越来越丰富,为适应时代的需要,新的字不断地创造出来,常常会遇到现代汉语中有的字而古文字中没有,使得学印的人产生迷惘和无措。解决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办法:一是借用同音或同义的另一个字,如刻“龙的传人”,其中“的”字小篆没有,许多人改刻“龙之传人”,持这主张的人认为:《说文解字》没有的字是决不可用的,要解决问题只能在“说文解字”范围内借。但借用有时会发生改变原意的弊病,也非十全十美的办法。二是根据部首拼造,如“的”字,则以白字和勺字两个部分拼起来。拼造篆字很不容易,需要作者具有相当高的文字学基础,才能拼造合理;基础不够难免胡编乱造,结果贻笑大方。三是干脆改用隶、楷入印,可避免错别字发生。
四是查阅《增篆康熙字典》,这本字典中篆字比《说文解字》多,虽说也是后人拼造出来的,但因为是清初诸多大学者集体创作的成果,应该比较合理可靠。篆刻界一度曾为大小篆混用的问题进行过争论,比较保守的一派认为,大小篆是代表不同时代风格的不同书体,所以不能在一枚印中同时使用,这样会扰乱了时代特征;另一派则认为文字只是艺术创作的载体,大小篆同用,只要能够做到协调和谐,化异为同,就不必被规矩束缚而不利于艺术的发挥。
现在持后一种意见的越来越多,争论似乎因之而平息了。古今许多篆刻家除用大、小篆入印外,还广泛吸取各种古文字以充实作品,如诏版、镜铭、碑额、兵器、权量、砖瓦、泉布(钱币)、简帛等等,所以古文字学的功夫对篆刻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现代青少年学习古汉字除掉相隔时代久远等困难因素外,还要多过一道繁体字的关;但从许多学有所成的青年身上看到,只要肯努力,繁体字可以很快掌握,这层困难是完全可以攻克的。篆法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,以上说的是识篆,接下去介绍写篆。
仍旧以小篆为代表来说明篆书写法的问题。小篆又称斯篆,其体势略长方,间架对称平衡,上紧下松,宽博端凝;其线条圆润挺劲,均匀婉约,后人把略粗者称为玉箸篆,稍细者就叫铁线篆。现存的“泰山残石”、“琅琊台刻石”、“峄山碑”、“会稽刻石”等,是小篆的典型风格。到唐代有李阳冰写的“城隍庙碑”,可认为是得到斯篆的真传,也可作临习之范体。等到学写小篆比较有基础,对篆书的书写规律能够把握了,就可以开始写大篆,如石鼓文、金文(钟鼎文)、甲骨文等。写篆书的执笔法同写楷书一样,也是五指并用的拨灯法,五个手指分别叫做擫、压、钩、格、抵,互相之间形成合力,把笔管稳稳地控在手中,同时又互相制约,使其完全受到人意识的控制。古人比喻为拨油灯的灯芯,也有人比喻为双腿控制马镫、驾驭马的奔跑,被公认为是最正确合理的执笔方法。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法,就不一一介绍了。
笔在运动的时候,要力求指实掌虚,腕平掌竖,圆笔中锋才能力透纸背。篆书的笔法比较其他各种书体来说相对简单些,概括起来不过三笔,竖、横、弧,再总括其实只一笔,即“逆锋起笔(藏头)、中锋行笔、回锋收笔(护尾)”。起笔收笔处呈圆头形,中间线条则粗细均匀,沉稳有力。这一笔,直写为竖,横写为横,左右圆转为弧。有人说,若写得如直尺圆规般规矩,算功夫到家了,这话可作参考。清代以来,出现了许多写篆书的高手,如邓石如,吴攘之,吴昌硕,他们在写篆时掺合了其他书体的笔法,方圆结合,提按自如,刚柔相济,八面出锋,使得篆书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,有人称之为“草篆”。但写草篆必先打好规范小篆的基础,先学平正,再追险绝,这才是学书法的正道。写篆书也有笔顺,就是写一个字总有笔画的先后。一般说总是先上后下,先左后右,先外后内,先中间后左右对称。但也有人按自己习惯的顺序来写,如“日”字写法,“木”字写法。只要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,篆刻中对某些笔顺没必要有刻板的规定。
大篆包括甲骨文、金文等多种字体,字形相对比较活泼松散,大小相间,错落有致,有时在全幅字中,行距字距自由处置,凝重而潇洒,书写时笔法变化可以丰富些,也更富艺术感染力。
相关文章
评论: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