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美育书籍
美术教程
美术常识
世界名画欣赏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> 美术 > 专家指导 > 正文

生活是艺术不变的底色

生活是艺术不变的底色

——访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施大畏

艺术有生活就“大”,没生活就“小”——日前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施大畏在参观了上海艺术新人大展后,发出了这样的感叹。在全国“两会”开幕之际,记者走访了施大畏先生,聆听了他对“艺术与生活”的新见解。

记者:我们处在一个艺术创作景象繁荣、新人辈出的时代。但我们也时常感慨当下精品力作还不够多,震撼人心的作品较少。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艺术创作?

施大畏:经历了艺术创作“高大全”的年代,经历了改革开放自我个性发展的年代,当今艺术陷入了新的困惑:下一个30年往哪里走?我们看到,很多作品不缺个性,缺的是思想,看不到艺术家的社会思考和责任心,闻不到生活的气息。这个时候重提个性与共性,反思创作与生活的关系,很有必要。

什么是生活?周遭的一切都是生活,大小生活加起来,就是社会。关键是艺术家要凭良知做事,要有担当,挖得深,才能触动人心,才能有社会互动。连环画大师贺友直说,他画画最看重“四小”,小动作,小道具,小孩子,小动物,这些都来自生活!年轻人喜欢电影《失恋33天》,这部戏中间就是生活!《士兵突击》我看了很多遍,它朴实,抓住了当代人心灵缺失的东西,对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,也是扎根生活!

其实题材不论大小,关键是看有没有大概念、大意识、大格局。艺术作品有生活就显得“大”,没生活就显得“小”。假如生活真的感动了你,你的作品一定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应。罗中立的《父亲》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绘画史里程碑式的作品,就是因为里面有生活的感动,有艺术家的情结。把感情投入进去,感动自己,感动观众,就不担心不出大师,不出精品力作。

记者:刚刚讲到生活会给艺术带来更大的空间,这应该也是您本人几十年创作的切身体会。

施大畏:但凡成功的艺术家,其作品往往都能准确地反映生活。而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,以每个人特定的方式去表现,这便成就了艺术上的丰富性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生活是艺术取之不竭的源泉,更是艺术创新的乳娘。而有了精神支撑,才会发散想象力,成就更高的艺术,否则艺术就是狭隘的、空洞的。

生活给了我太多财富。创作《暴风骤雨》连环画时,到元茂屯生活了一个月;画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时,到桑干河上走了一大圈;画《朱德同志在井冈山》,一个人背着画夹,整天在山里转。这种体验生活的方式看似原始、传统,但那些细节的经历、感情的留恋,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,让我的创作始终保持生活气息。后来画《皖南事变》,画《开天》,画《长征》,画《湘江血》,画堂吉诃德系列,里面都有那些年生活和情感的积累。现在体验生活的方式有很多,建议艺术家在创作前深入生活、体验生活、投注感情,而非仅仅泛泛地采采风、拍个照。

记者:70年前,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主要讨论的两大问题,一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,二是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的关系。70年之后,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充实哪些新的内涵?

施大畏:生活与艺术,普及与提高,在21世纪都有了新的解读。环境变了,传播对象变了,对艺术的要求也变了,如何表达变化了的生活,需要艺术家们一起来探讨。在我看来,艺术样式没有过时不过时之分,各种样式并驾齐驱,都有其永久、永恒的因素,生活是不变的底色。

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家的职责,让好作品的故事在百姓中传播,也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。如何用最浅显的表达讲出最深奥的道理,让高雅艺术变成通俗语言,提升社会审美情趣,都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课题。

艺术家当怀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。有了敬畏之心,你才会有自觉的学习意识,在更广阔的领域伸展自如;有了感恩之心,你才能在如今大好的文化形势下工作,并由此产生对社会的担当。年轻艺术家在解决笔法、色彩、构图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时游刃有余,希望他们能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,跳出个人小情感的表达,多一些人文关怀。想让自己的作品格局更大,要自觉地学习,这不是指多看几本书,还得多注意向广阔的生活学习,向生活中的人们学习。

如何深化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思考,更好地解读它、实现它,让我们的艺术创作在世界闪光,需要艺术家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们一起来探索和努力。

分享到:
  2014-01-08  26298 0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

上海市

重庆市

浙江省

山东省

黑龙江省

江西省

甘肃省

福建省

海南省

宁夏回族自治区
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

Copyright © 2011 chinaschool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

执行单位:中玉之天(北京)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